« 处处都是Crossover | Main | 热 »

都市里的“新迷信部落”

上帝,本周遇上前所未有的稿荒,直到签付前一晚整整两个版都还是空白。
没办法,兔子急了都要咬人呢。急红了眼的兔妈只好连夜码字,呜呜……


民间信仰中的农历七月,是诸事不宜的鬼月。可喜的是,从厦门的几家大酒店了解到,今年农历七月预订的婚宴酒席量,比往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广州天河区民政局结婚登记七月以来每天仍有十几对新人前来登记结婚,可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勇敢地冲破了传统陋习的藩篱。
“民俗既迁,风气易随”。但是,如果说现代的年轻人已不迷信,那就大错特错了。如今的“幸运手链”“吉祥号码”“今日星运”“巫毒娃娃”等等,这些披上了所谓科技外衣的“现代迷信”越来越多地充斥在青少年的生活中。
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些不是“迷信”而是代表“时尚”的符号,它们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习惯。

都市里的“新迷信部落”

闹闹女巫

音乐人科尔沁夫答应了帮某公司的一对女生组合写歌词,而且还要写四首之多,时间短任务急,天天都被台湾制作人抓到录音棚里东修西补改歌词,比他预想中的合作麻烦了很多。恰好晚上跟闹闹吃饭,就请她顺便摆摆塔罗,看看这个合作的结果会如何。

闹闹的推算是“这次合作只是一个意外的合作,肯定不会以4首而告终的,一定会提前因为其他原因而稀里糊涂结束”。

第二天傍晚,科尔沁夫接到电话:“制作人老师非常喜欢你第三首的A段和B段,不过他想和你商量下,看看第四首能不能让她们自己试着写写?”

科尔沁夫在当天的博客上由衷赞叹:“闹闹的名言是‘不相信星座的同学不是好同学’。而我要说的是‘不相信闹闹的同学不是好同学……’”

闹闹在很多朋友博客上的链接名字叫“闹闹女巫”,这个在北京作电视编导的女人不仅迷恋星座,还自己建了一个星座网站———女巫店星座。她排星盘不是用网上流行的软件,而是自己动手,许多素未谋面的人让她排过星盘后都会心惊肉跳———一个陌生人怎会如此了解自己的性格?

“新迷信部落”出现

在城市的公园和其他旅游景点,不时可以见到摆摊算卦者,电脑算卦也比比皆是,而互联网上占卜算命、星座运势的网站更是多如牛毛。百度一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输入“天文”一词,仅“找到相关网页约362000篇”,而输入“星座”一词,却“找到相关网页约1280000篇”!如“新浪星座”等每天都有几十万的访问量。

仿佛在不知不觉间,都市里正在渐渐形成一个新迷信部落。迷恋占星术、命格推理的人群日益增加,并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青少年都喜欢用星座、纸牌和“笔仙”来“追问”自己的运程,并争相传阅和购买一些占卜类书籍。

哈尔滨市某中学高一学生贾旭对星座算命几乎已到了迷恋的程度:“每天早上起床后,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星座,然后根据星座内容来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星座就象一个路牌,告诉我尽头是什么,提前知道可免受许多劳苦。”

北京某报记者曾对清华附中分校高一023班、024班的同学做过调查。在回收到的68份问卷中,93%的人知道自己的星座,31%的人相信星座会对性格产生重大影响,21%的人相信星座会对命运产生重大影响,16%的人认为现在广泛流行的那些关于星座的说法是科学的。

不仅普通百姓相信,不少机关干部和企业老板对此也是深信不疑,纷纷高薪聘来“大师”,为每次出差进行吉凶占卜,甚至直接插手管理事务。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占星、塔罗等命理学在坊间的风行却让人有些费解。或许对许多人而言,世事不可测,前途未能知,这种不安全感似乎只有透过星座分析方能得到缓解。占卜,竟成为一种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的快捷方式。

民间占卜达人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好奇心,像生与死这一秘题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然而一旦追根究底起来,哲学家离我们显然太远,专业的心理学又有些生硬,占星术,正好趁虚而入。

闹闹是那种直到小学四年级还在操场上等着外星人来接她的人。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读书时,她发现学校的专业里竟然开设有占星学这门学科,并且还有硕士、博士学位和专门的玄学图书馆,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她说:“我其实是个内心很脆弱的人,了解占星后发现,自己的世界比别人要大得多。星座是让自己坚强的一个重要理由。”

苏醒混迹于娱乐圈,年轻时曾在歌舞团呆过,现为北京某媒体记者。除了摄影,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测字,通过分析人名来测算命盘。她在新浪的博客“仙疯叨咕”人气相当旺盛,每篇博至少都有四五十条回复,这其中大多数是想请她帮忙测测自己或朋友名字的人。不久前她在博客里给“加油好男儿”中的选手们测了一回名字,这其中“吴建飞的名字不错,聪明,最有明星相,日后在演艺圈会有一席之地。如果没内幕,他应该得第一的。”

而《东方早报》编辑河马的博客“名人星动向”比前两者更具娱乐性,他喜欢用星座剖析明星八卦。对观者来说,这样的文章比一本正经地用道德观、人生观来分析来得新鲜有趣。

职业占星师

尽管有这方那方的民间占卜达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星座仍只是无聊时的消遣,好玩的游戏。而以占星为职业的人,少。

一般人的想象中,占星师应该是这样的:阴柔,细致,四体不勤,不修边幅,夜里呢,站在高处看星星;或者是粱朝伟在《行运超人》里手拿罗盘、高深莫测的样子。

而台湾的职业占星师陈谦之却让人大跌眼镜:长发,1.83米的身高以及80公斤的体重,打篮球出身,还具有丰富美发经营管理经验,不论白天黑夜,打开电脑看星星。据说,他在台湾看一次星盘,一个问题约收费人民币300元左右。

去年1月,这位被公推为“南台湾占星霸主”的职业占星师来到重庆发展。他以给各大报刊写专栏为主,如《精品购物指南》、《南都周刊》、《新女报》……其余的时间,则参与、主持与星座相关的各类活动。

事实上,目前在书刊市场中,90%的时尚类杂志,如《时尚》、《瑞丽》、《希望》等等都开有星座专栏。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毕业的程青松就曾在一家杂志开了一年多的星座专栏。他能在第一速度立刻说出你所能想到的明星或娱乐圈人士的星座,由此生发出此人的基本性格、命运走势及发生在他生命中的诸事的解读。

听起来很八卦,是吗?但比起台湾的星座之风,这又算不得什么了。像台湾电视节目《非常男女》、《性爱学分》、《心理有诡》等大多数节目都配有这种角色,他们会在现场一本正经地分析嘉宾的速配指数,或是某星座最爱的做爱姿势。这些星座专家大多有高学历,以女性居多,比如《心理有诡》的嘉宾主持孙明明是博士。有一些人更借机出书,市场销路十分好,他们同时兼有很多栏目,还要给报纸杂志写专栏,收入胜过二三流明星。

生活压力造就迷信流行

2002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在职研究生朱彤以一篇与占星术相关的论文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并将获得北京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

据朱彤的导师,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任定成教授介绍,港台两地的书架上与占星术相关的书数不胜数,且都放在显要位置。而美国大部分的电视、报纸上都有为占星家而开辟的栏目,每天都发布相关预测。任教授认为占星术在二十世纪的复兴是一件非常值得注意的事,便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安排了这样一个题目:没想到此题一出,学生们均觉得很有意思,朱彤专门就此问题做了一篇学位论文。

中国科普研究所郭正谊研究员强调,不管占星塔罗紫薇多么洋气、有多漂亮的称谓、能勾起多美丽的艺术形象,它只是一种新式迷信而已。清华大学刘兵教授显得更宽容一点,他觉得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愿意称之为“星座文化”。

事实上,“新迷信部落”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简单来说,是因为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们感到迷茫、困惑、苦闷和压抑。人们渴望对未来有更多的了解,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确定的青年人尤其如此。因此,在遇到失败或挫折的时候,人们渴望把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合理化,以求得自我心理安慰。当然,也不乏有人想借此为自己的理想寻找外在的合理依据。

而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樊洪业研究员的看法就审慎得多,他认为,星座、塔罗、紫薇等确实不科学,但也不一定就有多大的危害。只要它们不带来明显的、直接的危害,就不要去禁止它。事实上,我们现在就容许许多不科学、甚至迷信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譬如中国人喜欢燕子、喜鹊,讨厌乌鸦、猫头鹰,认为前者吉祥,后者不祥。他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谈科学的生活有时是无趣的,得容许一些不科学的东西存在。

Post a comment

About

This page contains a single entry from the blog posted on 2006年08月09日 下午01时43分.

The previous post in this blog was 处处都是Crossover.

The next post in this blog is .

Many more can be found on the main index page or by looking through the archives.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