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层层管 | Main | 大兔小鼠 »

从夜宴到饭局

两个月前,朋友sissi全家移民加拿大。因为事先已经做好种种准备,一切都相当顺利,租房、找工作、学车,现在两口子已经开始寻找合适的房子准备购买……唯一让他们伤感的,就是从此再没机会呼朋引伴大吃大喝了。

我这位朋友虽然家境优裕,物质方面的要求却不高,从不买名牌,多是仔裤T恤了事,喜欢历史和文学,喜欢约朋友吃饭,地点不拘,饭菜无谓,最最紧要是能与大家在席间高谈阔论,纵话古今。

看过部日本电影《中国晚餐》,整部影片只有三位人物出场,场景是一个中国餐厅的包厢。故事也很简单,星野是帮会的一个人物,喜爱中国料理的他在自己的中餐馆准备用餐时,一个杀手早已在包厢里等着他。奇怪的是,杀手并没有杀他,反而坐下来和他一起品尝起了这顿中国晚餐。星野也不是简单的人物,在女服务生把一道道菜肴端上来的过程中,不放弃一切可以扭转局面的方法。整部电影如同古龙晚期的一个悬念武侠短篇,饭吃到这个份上,紧张程度足可与“鸿门宴”相匹敌。

说起来,饭局从来就是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对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据零点调查公司公调查,其中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中国人达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高出了33个百分点。

“饭局”一词起源于宋代,在此之前,大家熟知的是“宴会”,有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为证。见诸于二十四史之中的著名宴会不可胜数,“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等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不过,像“夜宴”这么文雅的名字,现在只能在电影里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饭局”。因为,老百姓对吃饭的热情一点儿也不比高位权重者来得少。

大学时,记别人的生日比记自己的还要积极。何故?盖生日聚餐是雷打不动的规矩也。至于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圣诞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等等,都成为聚众大吃的理由。甚至连偷养的宠物兔子被“宿管科”勒令送走之日,还貌似伤感地吃了顿送行饭。

对于进入社会的人,吃饭更是头等大事。有篇文章说得好: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一个完美的中国式饭局,设局人、局精、局托儿、陪客、花瓶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

朋友清扬在一家企业的公关部任职。几年磨炼下来,俨然已是个饭局组织高手。她还专门总结过饭局的流程:

第一步:确定地点和“我方”参加者。
地点好办,上档次的海鲜酒楼即可;确定人数则比较讲究,一般是比对方去的人数多一两个,目的是保证对方喝好,避免出现“我方”有人被“放倒”的意外。搭配上,如果对方男士多,则要多出动几位女士,反之亦然。

第二步:入席。
“主宾”的位置应早早定下,两旁都安排“我方”擅长喝酒交际的人士,即“主陪”。

第三步:觥筹交错。
“主陪”要重点保证“主宾”喝好,其他人则自由出击,可以和任何人单独喝酒,还得注意不能冷场,要保持轻松活跃的气氛。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讲,饭局并不令人感到受折磨,而是充满欣欣向荣热情高涨的期待。因为,饭局只是启承转合的过场,局后局一般比饭局本身更精彩,就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无极》。

但老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饭局成就了无数见得光见不得光的交易,维系了不少真真假假的友谊,对朋友sissi来讲,饭局却是令她下定决心去国的原因。

sissi母亲的家族是名门望族,外公曾是大学校长,从小在书香熏陶下长大,梦想之一就是当大学老师。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她如愿以偿地进入广州某大学任教。之前冗长的手续办理虽令sissi不满,但考虑到国内的工作效率向来不高,她还是高高兴兴地上任了。

真正令sissi受到惊吓的,却是在系里的欢迎饭局上。一众老师据案大嚼,黄段子荤段子满桌飞,系主任居然还跟系里的年轻女老师打情骂俏。事后她痛心疾首地发来邮件:这就是我一直梦想着要当的老师么?全无学者气质,全无师道尊严……

结果,只教了一个学期,sissi就风风火火地办好手续,在学生的惋息声中,移民去也。

Post a comment

About

This page contains a single entry from the blog posted on 2006年10月25日 上午09时12分.

The previous post in this blog was 层层管.

The next post in this blog is 大兔小鼠.

Many more can be found on the main index page or by looking through the archives.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3